【导语】授课作文怎么写好?本文整理了18篇优秀的授课优秀作文,便于您了解同类优秀作文的写法,以下是授课作文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篇】观《太空授课》后感
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神舟十号飞船女航天员王亚萍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给全体中小学生上的一节课。
这次航天讲座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怀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证明了中国学生渴望学习,敢于提问,求知欲望强烈。
主讲人是王亚萍,助教是聂海胜,摄像师是张。三位宇航员合作得非常好。王亚平先生笑了笑,说得很美,很动人。有时候我们会讲几个小笑话,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奥妙。有时候,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我们见证了地球和太空失重环境的奇妙区别。各种精彩的实验让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航天教学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和密切合作的结果,并得到先进航天技术的保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肩负着建设和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探索和发现宇宙和地球的奥秘,并说服人们。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传得更远。让中国强大起来,不被其他国家欺负。
通过这次太空讲座,我不仅知道了空气中奇怪的物理奥秘,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感谢王亚萍老师的精彩教学。
【第2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
今天是激动人心的一天,也是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要上一堂非常课,——神舟十号太空教学。在清晰的电脑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伟大的宇航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宇航员只用了40分钟,只用了5个简单的实验,就让大家更加了解了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变化及其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和陀螺实验.让我知道我可以在失重环境下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水球实验!首先在饮水袋里放一个放大镜大小的圆环,拿出来就变成水膜,然后不断往里面注入水滴,水膜慢慢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把一根针插到地上的水球里,不言而喻水球会爆。但是,我们在太空用针给水球注射墨水,这是一个奇迹,水球却“毫发无伤”。这让观众目瞪口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对我来说,一小步就是人类的一大步。虽然我们只能在千里之外的电视屏幕上看太空讲座,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自走进太空,与导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太空的乐趣。六年级:孟玥童话
【第3篇】观看太空授课600字
今天,在妈妈的允许下,我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看太空教学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打开空间教学的网页,仔细阅读。
上课时,王亚萍老师告诉我们,失重状态下,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次亲眼看到太空失重,感觉不再抽象。宇航员就像武术大师,轻如燕子。宇航员可以把自己固定在站立的睡袋里睡觉;如何在太空中测量重量…太空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空水球。先将圆形工具放入水袋中,然后小心地将小工具从水袋中拉出,形成水膜,然后向水膜中加入一点水,形成水球。水球不是从小玩意上掉下来的!更神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水球看到对面物体的倒影。如果在水球中加入空气,空气不会浮在水面上,而是停留在水中的任何地方。水膜可以充成水球染色!王老师做的水球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水晶球。太神奇了!
有意思的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能形成如此完美的水球。如果能在地球上形成这样的水球和水膜,就可以用来做放大镜了!
空间太奇妙了!要是我们有一个在太空生活的计划,或者我们可以在太空旅行就好了!
这个空间课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对空间有了无限的想象,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敬佩。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据说,全国8万多所学校的6000多万师生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第一节太空课”。我是幸运儿之一。
六年级:蓝星001
【第4篇】观看太空授课600字
今天,在妈妈的允许下,我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看太空教学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打开空间教学的网页,仔细阅读。上课时,王亚萍老师告诉我们,失重状态下,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次亲眼看到太空失重,感觉不再抽象。宇航员就像武术大师,轻如燕子。宇航员可以把自己固定在站立的睡袋里睡觉;如何在太空中测量重量…太空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空水球。先将圆形工具放入水袋中,然后小心地将小工具从水袋中拉出,形成水膜,然后向水膜中加入一点水,形成水球。水球不是从小玩意上掉下来的!更神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水球看到对面物体的倒影。如果在水球中加入空气,空气不会浮在水面上,而是停留在水中的任何地方。水膜可以充成水球染色!王老师做的水球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水晶球。太神奇了!有意思的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能形成如此完美的水球。如果能在地球上形成这样的水球和水膜,就可以用来做放大镜了!空间太奇妙了!要是我们有一个在太空生活的计划,或者我们可以在太空旅行就好了!这个空间课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对空间有了无限的想象,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敬佩。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据说,全国8万多所学校的6000多万师生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第一节太空课”。我是幸运儿之一。
【第5篇】太空授课700字
只见如来盘腿,口中默念咒语,悬留王座。没想到远处飘来一个更强大的女神。如来手指一指,如来从云里蹦了出来。你以为这是《西游记》新版里的场景吗?哈哈,这是轰动中国的太空科学课!我说的如来是第二次上天的聂海胜叔叔,强大的女神是美丽的王亚萍阿姨。上图是正在进行的《太空授课》。这个讲座由几组实验组成。众所周知,在地球上,绑在水平轴上的小球可以做单摆运动,而在太空中,即使很小的力也可以让小球做圆周运动。大家肯定都吹泡泡了。这节课,王亚平阿姨做了一个泡泡,却看到她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放大镜一样的铜环放进水袋里,然后慢慢地把它拉出来,在铜环里形成水膜。然后,王亚平阿姨用水袋上的吸管把水膜装满,水膜像气球一样满。然后一个水晶球出现在我们眼前,水晶球晶莹剔透,圆圆的,富有弹性。然后,她用针把两个泡泡往水球里冲,就像两个淘气的小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蹦来蹦去,然后王亚萍阿姨把两个淘气的小宝宝“抱”了起来。然后她施展“魔法”,将红色液体注入“水晶球”,才发现“水晶球”慢慢变成了一颗亮粉色的珍珠。我知道这一系列实验需要在失重状态下完成,这说明宇宙是多么神奇。宇宙是神秘的,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一定要亲身体验宇宙中的神奇。很羡慕现场能和王亚平阿姨一起提问的同学。如果我在现场,我会问她很多问题:你能看到太空中所有的星座吗?你能看到银河吗?你见过陨石吗?……
【第6篇】2013年《开学第一课》女航天员王亚平授课观后感400字
今天是9月2日,我校全体师生观看了2013年秋季的《开学第一课》。印象最深的是王亚平阿姨的讲座。
她在演讲中说,她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参军后,她看到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然后鼓励自己成为一名女宇航员。
这一切都源于她10年前的宇航员“梦想”,只要她努力,就能触及她的梦想。她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变成了一个航天英雄,她的“捕梦网”身份依然未变。王亚平是中国第二位女宇航员,她做了第一次太空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受主持人萨贝宁采访时,她说自己还有一个“教师梦”,她的两个梦想都在这次载人航天工程中实现了。在梦想实现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融入了她的骄傲。
我们是新世纪的孩子。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现我们的梦想。
【第7篇】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很多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神舟十号飞行期间的太空讲座将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女宇航员王亚萍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让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宇航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进行双向互动。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透明的水球。空间,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王雅萍讲过一个笑话:“诗人李白如果住在天宫,就写不出《三千尺流下》这首诗。
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像我们在地上看到的钟摆一样摆动;小陀螺会翻转前进,保持旋转的时候会定向转动,下落自然停止滚动。地球就是这样走的;一滴水,露的状态,空间就像一片大荷叶,可以捕捉露水。失重的实验可以在地球上进行,但是当我们看到空间的变化时,那种奇妙的感觉就更加直观了。太空照片看到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看到了,天地空间讲座交流实现了!神奇!神在天上飞,在太空对接。作为中国第一位空间教师,美丽的航天员王亚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授空间科学知识。她的铿锵有力的声音通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震惊不已。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这一次,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王亚平在300公里的太空中传承科学知识,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界展示宇宙的魅力,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老师,传道授业。但是,以空间讲座的方式亲自教授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现代史上可以完成的壮举。孔子在杏林读书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年轻一代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在太空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书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但摩根和王亚平把这个职业的荣耀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扎实的空间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雅萍的太空演讲,王雅萍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的《中国好声音》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未知的广阔空间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也对中国的载人航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想从宇宙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而且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太空探险,带我们去更遥远的地方,让更多的地方能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讲座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简单情感,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少用说教,多用关心来鼓励和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第8篇】观看太空授课
今天,在妈妈的允许下,我终于可以在电脑上看太空教学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打开空间教学的网页,仔细阅读。
上课时,王亚萍老师告诉我们,失重状态下,物体的重量是一样的。这次亲眼看到太空失重,感觉不再抽象。宇航员就像武术大师,轻如燕子。宇航员可以把自己固定在站立的睡袋里睡觉;如何在太空中测量重量…太空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空水球。先将圆形工具放入水袋中,然后小心地将小工具从水袋中拉出,形成水膜,然后向水膜中加入一点水,形成水球。水球不是从小玩意上掉下来的!更神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水球看到对面物体的倒影。如果在水球中加入空气,空气不会浮在水面上,而是停留在水中的任何地方。水膜可以充成水球染色!王老师做的水球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水晶球。太神奇了!
有意思的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能形成如此完美的水球。如果能在地球上形成这样的水球和水膜,就可以用来做放大镜了!
空间太奇妙了!要是我们有一个在太空生活的计划,或者我们可以在太空旅行就好了!
这个空间课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对空间有了无限的想象,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敬佩。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据说,全国8万多所学校的6000多万师生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第一节太空课”。我是幸运儿之一。
【第9篇】太空授课观后感1100字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很多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神舟十号飞行期间的太空讲座将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女宇航员王亚萍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让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宇航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进行双向互动。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透明的水球。空间,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王雅萍讲过一个笑话:“诗人李白如果住在天宫,就写不出《三千尺流下》这首诗。
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像我们在地上看到的钟摆一样摆动;小陀螺会翻转前进,保持旋转的时候会定向转动,下落自然停止滚动。地球就是这样走的;一滴水,露的状态,空间就像一片大荷叶,可以捕捉露水。失重的实验可以在地球上进行,但是当我们看到空间的变化时,那种奇妙的感觉就更加直观了。太空照片看到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看到了,天地空间讲座交流实现了!神奇!神在天上飞,在太空对接。作为中国第一位空间教师,美丽的航天员王亚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授空间科学知识。她的铿锵有力的声音通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震惊不已。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这一次,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王亚平在300公里的太空中传承科学知识,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界展示宇宙的魅力,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老师,传道授业。但是,以空间讲座的方式亲自教授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现代史上可以完成的壮举。孔子在杏林读书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年轻一代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在太空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书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但摩根和王亚平把这个职业的荣耀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扎实的空间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雅萍的太空演讲,王雅萍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的《中国好声音》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未知的广阔空间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也对中国的载人航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想从宇宙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而且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太空探险,带我们去更遥远的地方,让更多的地方能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讲座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简单情感,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少用说教,多用关心来鼓励和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初二:邹兰
【第10篇】太空授课观后感1200字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很多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神舟十号飞行期间的太空讲座将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女宇航员王亚萍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让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宇航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进行双向互动。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透明的水球。空间,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王雅萍讲过一个笑话:“诗人李白如果住在天宫,就写不出《三千尺流下》这首诗。
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像我们在地上看到的钟摆一样摆动;小陀螺会翻转前进,保持旋转的时候会定向转动,下落自然停止滚动。地球就是这样走的;一滴水,露的状态,空间就像一片大荷叶,可以捕捉露水。失重的实验可以在地球上进行,但是当我们看到空间的变化时,那种奇妙的感觉就更加直观了。太空照片看到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看到了,天地空间讲座交流实现了!神奇!神在天上飞,在太空对接。作为中国第一位空间教师,美丽的航天员王亚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授空间科学知识。她的铿锵有力的声音通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震惊不已。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这一次,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王亚平在300公里的太空中传承科学知识,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界展示宇宙的魅力,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老师,传道授业。但是,以空间讲座的方式亲自教授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现代史上可以完成的壮举。孔子在杏林读书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年轻一代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在太空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书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但摩根和王亚平把这个职业的荣耀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扎实的空间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雅萍的太空演讲,王雅萍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的《中国好声音》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未知的广阔空间和深远的教育意义也对中国的载人航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想从宇宙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而且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太空探险,带我们去更遥远的地方,让更多的地方能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讲座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转化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简单情感,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少用说教,多用关心来鼓励和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第11篇】听太空授课有感300字
我在太空天宫一号看了电视上的太空讲座。航天员是: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演讲者是王亚萍。
上课的时候,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原理。但是他们在空间的动作很搞笑,还会翻筋斗什么的。做实验的时候有陀螺仪,讲的是定轴原理。陀螺高速运转时,轴心的方向不会改变。而太空中的水,可以做成水球。太空中有什么奇妙的东西。
去太空,去神秘,去不同于地面的生活。我长大后想当宇航员,为祖国做贡献!
【第12篇】美国教授来授课——学会自信,排除中国劣根性
今天,一位美国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来教我们。在中式学校,互动很少。老师讲,学生听。而在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学校是孩子的游乐场,教室是孩子的天堂。可见中国孩子缺乏自信。
中国一直被欺负。既然决心要把它变成最繁荣的国家,就要从每个人的自信开始。如果你这次考砸了,请对你的老师说:“虽然这次我考砸了,但我有勇气改正。快看!已经认真改正了,下次我一定成功!”其实老师要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自信。
每个人的自信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自信,怎么做才能爱国?你有什么资本说自己爱国?为了我们的国家,改掉所有的坏习惯,自信起来,时刻准备着!
【第13篇】2013年《开学第一课》舞蹈老师廖智授课观后感400字
今天早上,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看了2013年秋天的《开学第一课》。在今天的课上,最让我感动的是,廖智在失去双腿后仍然坚持“舞蹈梦”。
虽然廖智的梦想没有进入太空那么宏伟,但也值得钦佩。《平凡的梦》的演讲者廖智曾经是一名舞蹈老师。她在“5.12”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双腿,但她坚持自己的“舞蹈梦”,最终走上了舞台。
节目中,她用“皮影舞”的介绍来介绍自己。她谈了自己适应假肢的困难,觉得自己像头蟑螂,但还是没有放弃。通过不断的训练,她又开始跳舞了。“如果她会活得没有尊严,为什么要在废墟里坚持二十多个小时?”廖智的坚持不仅使她重获生活的尊严,也实现了她的梦想。
以后要向廖阿姨学习,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永不放弃梦想。
【第14篇】有趣的太空授课600字
神奇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今年,中国发射神舟十号进入太空,三名宇航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科技课。
在电视上,我看到中国宇航员和他们的同学交流,讨论太空中的奇怪事情。三个宇航员开始和他们的同学对话:“大家好!我叫王亚萍,我来讲课。”“大家好!我叫聂海胜,我是司令。”“大家好!我是张,我来给这个讲座拍照。”坐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同学们一言不发,热烈地鼓掌。王亚平首先给我们讲了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解决吃饭和生活的:“同学们好,在太空中,它不同于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在太空中都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在失重环境中,物体会漂浮。因此,我们在太空中吃的食物不能像地球一样被吃掉。国家会为我们准备密封很强的包装食品,这样食物就不会在船舱里了。浮动。”“在太空中,我们站着睡觉,而不是躺着。我们有一个蓝色的睡袋,挂在墙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站着睡觉了。”
宇航员王亚萍在吃住之后还为我们做了一个“水球实验”:我看到王亚萍拿着一个放大的相框,她在放大的相框上的圆圈里挤出一个大大的水球,牢牢地固定在吧台上,非常漂亮,就像童话里公主的玻璃球。然后,她把一些红色颜料挤到水球里,水球突然变红,像一个红色的小太阳。
这个空间类真有意识!我很想在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也想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命空间课。
【第15篇】听太空授课有感250字
我在太空天宫一号看了电视上的太空讲座。航天员是: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演讲者是王亚萍。
上课的时候,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原理。但是他们在空间的动作很搞笑,还会翻筋斗什么的。做实验的时候有陀螺仪,讲的是定轴原理。陀螺高速运转时,轴心的方向不会改变。而太空中的水,可以做成水球。太空中有什么奇妙的东西。
去太空,去神秘,去不同于地面的生活。我长大后想当宇航员,为祖国做贡献!
朱,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青龙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
【第16篇】观“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有感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狮”搭载聂海胜、张、王亚萍三名航天员,迎接肩负祖国使命的“天宫一号”。虽然天宫一号已经约好了“八神”和“神九”,这次我们有很多期待,但我最期待的还是关注一下80后的王亚平老师,聂海胜在那里教空间助教,张是这次教学任务的摄像师。他们想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现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我也看了这个讲座,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以下是我的感受。一、神舟的发展首先,我回顾了神舟飞船的发展。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建立并发展。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驾驶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它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的回收场,成功完成“处女之旅”。这次飞行的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 09: 50,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38岁的杨利伟是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后,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太空之旅,于16日6时23分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9时许,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两名航天员连续飞行多天,于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进一步成熟了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神舟六号实现了首个多人多日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宇航员第一次进入轨道舱。宇航员第一次往返轨道舱,进行了失重状态下关闭返回舱舱门和检漏的试验。首次进行了真正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 10: 04发射。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的第八艘飞船,是一架无人靶机,为中国空间站对接做准备。八神将由长征二号f/g火箭发射,预计在发射天宫一号后于2011年9月29日21: 16: 04发射。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9运载火箭升空,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8日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已经熟练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首次执行人工交会对接任务。2012年6月24日,在景海鹏和刘洋的配合下,刘旺表演成功。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2年6月29日10: 03安全返回。2013年6月11日17: 38: 02.666,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石爻)“沈剑”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站成功发射神舟10号。在轨飞行15天,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教学活动。飞行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小光、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为机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返回舱返回地面。二、6月20日上午10点的教学过程。
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站在中国“最高”平台天宫一号上。王亚平老师和聂海胜助理老师开始了太空讲座,带我们体验了奇妙的太空世界。首先,王亚萍先生像美人鱼一样游向船舱里的镜头。为了更好地展现太空失重的景象,指挥官聂海胜先生挽起双腿,给我们表演了一场“悬浮冥想”。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摇摇晃晃地向远处走去。好像在太空里,都是颜一样温柔的武林高手!这是失重的真实写照。第二:空间称重在地面。我们一般用秤、台秤、托盘秤、钢秤、弹簧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如何测量太空中的质量呢?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对电视也很感兴趣。这时,空间“质量测量仪”开始使用,它是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的支架状装置。聂海胜老师把自己固定在支架的一端,王亚萍轻轻把支架拉开。当他松开时,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测量结果显示,聂海胜先生的质量是74公斤。王亚平解释说,天宫里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等于其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产生恒力,设计了一个测量加速度的系统,然后就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人体质量。高中的力学知识几乎被遗忘了。我还是不能理解那种感觉。但是过程很清楚。第三,在神奇的单摆t型支架上,用绳子绑着一个明黄色的球。王亚萍轻轻把球举到一定位置,放了。球没有在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半空中。王亚萍用手指沿着切线方向轻轻推球,出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线做圆周运动。王亚萍说,在空间里,我们自己的感觉在方位上不重要,我们自己的感觉不管头朝向哪个方向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空间生活的时候,也是人为的定义上、下,把面向地球的那一面作为下一面,铺地板。第四,在旋转陀螺的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已经成为太空中很好的教具。王亚萍拿出一个非常漂亮的红黄陀螺挂在空中。他用手轻轻推了推陀螺的顶端,陀螺向前滚去。然后,她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先旋转,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她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停止了滚动,而是不停地摇晃,向前跑去。王亚平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有各种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确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第五:神奇水球王亚萍拿起一个宇航员引用的水袋,打开水夹,水却没有歪出来。轻轻挤压水袋,在饮用水管道的端口形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滴。轻轻晃动水袋后,水滴会悬浮在半空中。王亚萍说一定要用特殊的方式收集。我以为会是某种神秘的道具。结果,王亚平张着嘴把水滴吞了下去,幽默地说:“如果李白住在太空,他就不会写了。”飞下三千英尺?诗中,因为太空失重,水不会往下流。".然后,她将一个金属环插入一个装满饮用水的自密封袋中,慢慢地将金属环拉出,形成一个美丽的水膜。轻轻摇动金属环,水膜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滴小水滴。随后,王亚萍在水膜表面粘贴了一张带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布,水膜依然完好。这些诡异的场景在地面上是很少见的,然后王亚萍慢慢的给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闪闪发光的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既没有从水球中挤出,也没有融合在一起。
然后,王亚萍用注射器往水球里注入一点红色液体,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形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之后有学生提问,有老师解答。也很刺激。3.影响深远的三位航天员成功乘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并为航天员进行空间讲座后,安全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的成功载人飞行巩固了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战略目标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展示了中国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力,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创新的又一篇章。一次在嫦娥奔月,一次在齐天大圣,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直有一个飞向月球的伟大梦想。随着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十号的出现,中华民族的太空梦一步步成为现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嫦娥的故乡月球,更有可能实现飞向月球的梦想。魔法空间无疑对好奇的孩子很有吸引力。空间教学,天地互动,可以直观地向孩子展示奇妙的物理现象,从而在孩子的心理上埋下探索空间的种子。关注孩子,启发好奇心,崇尚科学,可能就是中国梦的开始。
【第17篇】观《太空授课》后感500字
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神舟十号飞船女航天员王亚萍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给全体中小学生上的一节课。
这次航天讲座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怀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证明了中国学生渴望学习,敢于提问,求知欲望强烈。
主讲人是王亚萍,助教是聂海胜,摄像师是张。三位宇航员合作得非常好。王亚平先生笑了笑,说得很美,很动人。有时候我们会讲几个小笑话,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奥妙。有时候,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我们见证了地球和太空失重环境的奇妙区别。各种精彩的实验让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航天教学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和密切合作的结果,并得到先进航天技术的保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肩负着建设和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探索和发现宇宙和地球的奥秘,并说服人们。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传得更远。让中国强大起来,不被其他国家欺负。
通过这次太空讲座,我不仅知道了空气中奇怪的物理奥秘,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感谢王亚萍老师的精彩教学。
六年级3.336亿志愿者
【第18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是激动人心的一天,也是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要上一堂非常课,——神舟十号太空教学。在清晰的电脑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伟大的宇航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宇航员只用了40分钟,只用了5个简单的实验,就让大家更加了解了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变化及其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和陀螺实验.让我知道我可以在失重环境下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水球实验!首先在饮水袋里放一个放大镜大小的圆环,拿出来就变成水膜,然后不断往里面注入水滴,水膜慢慢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把一根针插到地上的水球里,不言而喻水球会爆。但是,我们在太空用针给水球注射墨水,这是一个奇迹,水球却“毫发无伤”。这让观众目瞪口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对我来说,一小步就是人类的一大步。虽然我们只能在千里之外的电视屏幕上看太空讲座,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自走进太空,与导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太空的乐趣。